北京时间:
 喀土穆时间:
外交子弟 | 父亲王雨田在非洲的故事(一) 苏丹
2021-10-20 19:46

    父亲王雨田是首批从部队选送到新成立的外交部干部,在外交部工作了27年(1950年-1977年),其中的经历与故事很精彩。但随着时间流淌,许多记忆开始模糊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现在将那些记忆中的往事记录下来,一是表达怀念之情,二是为历史留下印痕。

  父亲在外事活动中总是仪表整洁、衣着得体。时而肃容满面,时而又笑容可掬;时而严词厉言,时而又谈笑风生。让人从外表一看,便知道是一个有素养的外交官。父亲知识渊博,谈古论今、旁征博引,让听者胜似读书;父亲口才颇佳,有条不紊、逻辑性强,如整理成文是一篇不用修改的文章;父亲应变力强,处世不惊、沉着冷静,常常能用智慧去化解风险。

  王雨田(1914-1977)

  (照片王民伟提供)

  在父亲的外交生涯中,以在非洲的工作时间为最长,前后去过3个非洲国家任大使,曾经出任过中国驻苏丹、肯尼亚、刚果(布)大使。1964年周总理访问非洲14国时,父亲时任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司长,全程陪同访问非洲各国。

  196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14国回来,毛泽东主席到首都机场迎接。毛主席与代表团成员一一握手,王雨田(右1)。(王民伟提供照片)

  从政治、生活、气候等方面,非洲国家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要相差甚远。对工作岗位父亲从不挑肥拣瘦,不攀比,不讲条件,组织上安排去什么地方工作,就在那里尽心尽责地工作。父亲在非洲工作,严格执行政策,防止大国沙文主义,不以穷而嫌之,不以苦而避之。尊敬对方,尊重习俗,平等相处,礼貌待人。

  196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14国回来,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等人到首都机场迎接。王雨田(下图右7)。

  讲述一些小故事,展示父亲在非洲时期对工作、对生活的爱之所在,只有了解了这种爱才能懂得父亲的无私奉献。

  苏丹Sudan

  01苏丹的酷热煎熬

  父亲王雨田于1959年至1962年出使苏丹,是首任中国大使。在一般人眼中,到那个炎热、干燥、荒漠的国度里当大使,是一份“苦差事”。但父亲克服困难、坚持工作,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苏丹国土面积是非洲第三大的国家,也是世界第十六大国。地处撒哈拉大沙漠东端,是有着“热带大陆”、“干旱大陆”之称的非洲国家。

  在苏丹每年有两个酷热难熬的夏季。天文学家解释说:“从地理位置上看,苏丹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全境受太阳直射,是世界上最炎热的国家。一年中,太阳有两次路过苏丹上空,一次是太阳从北回归线到南回归线时,一次是从南回归线返回北回归线。”

  这让我想起古代“后羿射日”的历史寓言故事:当时天上有十个太阳,日夜放射的光芒和散发的热量,让人们陷入酷热的煎熬之中,使大地上的植物枯萎、江河断流。幸好有个名叫后羿的人力大无比,决心为民除害射掉了九个太阳,从此人们才过上了舒适的生活。

  撒哈拉大沙漠

  但是老天并不公平,地球上有的人过着极度寒冷的日子,有的却过着极度酷热的日子,相差之大令人咂舌。苏丹就是属于酷热的国家。一提起苏丹,马上就会想起那一年到头烈日当头的酷热,那一望无际、没有人烟的沙漠,自然而然地就会头皮发麻、口干舌燥。

  02世界火炉的“烤”验

  有一年父母亲回国休假,我问他们在苏丹热吗?他们说很热。我又问能热到什么程度?于是父母就给我讲述了他们在苏丹时的生活。

  苏丹首都是喀土穆,是著名的“世界大火炉”,夏天气温高可达50度,地表最高温度可达到摄氏70度。一般的温度表放在日光下,水银柱会冲到顶头。由于处在沙漠地带,种植的树不太好成活。外出活动时,汽车找不到树荫停车,只能在阳光下曝晒。坐在车里边,要是手碰到车门或其他硬物上,马上就会产生静电,好像触电一样。司机必须要带上手套,不然方向盘或门把就能把手烫红或起泡。

  至于像抓一把茶叶放进灌满凉水的军用水壶,在沙漠上随便扒个坑把壶放进去,几分钟后喝口滚烫的开水泡茶不成问题。把鸡蛋放在沙子里,就能吃上熟鸡蛋的传说也并不离谱。在中国的沙漠中就是常有的事情,更何况是在世界酷热之最的地方了。

  苏丹的民居

  由于天气太热,喀土穆一般的居民一年有7个月露宿。居民们的房子,四四方方白色土墙,屋顶上盖着一张大的厚帘子,白天遮盖起来,挡太阳,晚上就拉开,可通风露宿。

  那里不仅是酷热难熬,还需要承受沙暴频发的侵扰。喀土穆身处沙漠地区,土壤呈红色。每年在5月至7月气温最高时,常伴有大风加上沙暴,有时还伴有倾盆大雨,当地人叫它“哈卜卜”。

  在喀土穆平均每年大小“哈卜卜”有20多次。大“哈卜卜”来势猛,突然间黑云压顶、狂风大作、天地混沌、飞沙走石。有时一声炸雷之后,倾盆大雨越下越大,如同倾泻的瀑布。每当沙漠干热尘暴刮起之时,尘土弥漫,人们很难看清楚3米外的景物。狂风夹着沙石腾空而起,有时可达2000米高。虽然家家户户紧闭门窗,但是漫天飞舞的黄沙无孔不入,即便在屋子里也能感到呛人的沙土味。

  沙暴过后,室内室外到处都铺满有几寸厚的黄沙。屋里无法睡觉了,还得再搬到露天去睡,有时刚睡不久,又来了风暴。

  沙尘暴

  父母亲一年里在阳台上或庭院中露宿,至少有八九个月时间。睡前要洒上水使地面凉爽些,还要在离墙几步远的地方安放床铺,否则就像睡在烤炉边。沙尘暴来时,必须将门窗紧闭,否则在沙暴过去之后,屋子里会留下厚厚的沙土。每次沙尘暴来时高温难耐,一夜之间需要搬动好几次睡觉地方。多的时候有七八次,那么这个晚上干脆就别想再睡了。

  大使馆里每个人都备有2-3张床,里面、外面、地下室都得放上床,方便转移时用。水管中的水不需要烧就是热的,可以洗澡。苏丹政府法定是半日工作制,可是使馆还是8小时工作制。学习开会都在下午,有的同志在额头上放一块冰毛巾解热,坚持工作。每天还要喝上20杯的冰水或柠檬水,才能补足水分。

  由于苏丹气候干燥,汗一出毛孔就挥发了,所以皮肤总是光滑,不像潮湿天气时汗流浃背,因此也不感到全身粘得难受。喀土穆一年中只有两个月是最舒服的天气,温度适宜。

  03戈登毙命苏丹

  苏丹首都喀土穆,位于从埃塞俄比亚流淌来的青尼罗河和从乌干达流淌来的白尼罗河汇合处。苏丹总督府是一座面对着青尼罗河的三层楼白色宫殿,外观古朴、简洁。1821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侵占苏丹,1834年修建了这个“克姆达里亚宫”宫殿,经历过13任总督。

  19世纪70年代,英国殖民主义入侵后,把宫殿重新设计并改造建成了英国总督府。总统府主体建筑呈“E”字形,取自英文“英国”的第一个字母。整个建筑坐南向北,“E”字的一竖为底,面向绿树成荫的青尼罗河;中间一横是主楼,上下两横是两座配楼。主、配楼后面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花园,花园呈半圆形。远观总统府,形似英国女王的王冠。

  在中国近代史中,让中国最为耻辱的事莫过于圆明园被烧毁一事了。1860年10月6日至17日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宝11天,让人痛心地是英法联军将世界瑰宝——圆明园抢劫一空后又放火焚烧,使之毁于一旦。圆明园的遗迹在凄风恶雨中倾述着中国的仇与恨。

  曾在1860年参与火烧圆明园的英法联军总司令——后来在苏丹任总督的英国人查理·戈登,就是在这座宫殿里被苏丹人民打死的。

  1885年1月马赫迪率领的起义军攻入喀土穆围攻总督府时,戈登站在二层楼的台阶上指挥英国军队负隅抵抗。这是一场并不对称的战争,英军使用的是先进枪炮,使得起义军久攻不下。当起义军占据了有利地形后,从高向下投掷出数十支茅枪,让戈登当场毙命。

  现在,二层楼的台阶几经翻修,已不复存在,但在一层走廊的墙上还有一块铜牌,上面用英文写着:“1885年1月26日查理·戈登死于此地。”

  苏丹总督府

  如今,中国强大了,但总为没有亲手惩办凶手而遗憾。这一深仇大恨,由伟大的苏丹人民为中国实现了。当年英法联军的总司令查理·戈登是个罪恶满盈的刽子手,他双手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腰中缠满中国的财宝得意地回了英国。因他抢掠有功,英国又将他派驻苏丹做总督以示奖励。他在苏丹又是作威作福,鱼肉苏丹人民。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苏丹人民造反了,他们将戈登处死在总督府门前。

  1964年周总理访问14国时与苏丹总统阿萨德会谈。王雨田(右4)作为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司长随同访问。(王民伟提供照片)

  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在1964年访问苏丹时,在苏丹总统阿萨德的国宴上,查理·戈登之死成为主宾们谈及的热门话题。谈到这些往事,大家都很十分感慨。陈毅副总理满怀激情地举起酒杯说:“中国有句古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时候一到,定要全报。’今天我代表中国人民向苏丹人民表示万分感谢,谢谢你们为中国报了仇!”

  并当场赋诗一首:

  共和国宫楼上月,曾照戈登此驻节。

  将军东去肆劫掠,乃返此间被击毙。

  人间沧桑每如此,岂有恶徒能不灭。

  尼罗河水常青青,今夜主人宴宾客。

  酒过数巡主致词,屡屡称赞我长征。

  客人举觞述友谊,言及打死英戈登。

  满座一致大鼓掌,两国友谊最足珍。

  仰视明月银光泻,友谊长如尼罗河。

  历史是不会忘记惩罚那些作恶多端的人!

  04纹面的史源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十分在意梳妆打扮,甚至冒着风险与痛苦进行整容手术来美化自己。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之间从形态、语言、饮食、习俗等等方面都有所差异,辨别起来不是十分困难。可当我看到一些非洲人脸上刻着横七竖八的刀痕时,十分疑惑,难道这样好看吗?于是就向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

  父亲讲:一踏上苏丹国土之后,第一个最深刻印象是苏丹人的纹面。一个个脸上都有刀划的痕迹。当时也很纳闷,为什么好好的脸上划了这些刀疤呢?后来才知道,“纹面”在苏丹被视为美的象征,是苏丹各民族古老的风俗习惯。纹面本来是部落间区分的标志,后演变成为区别教派和族群的标记。苏丹男人要纹1-4条刀痕,女人则更痛苦,要纹5-10条刀痕。

  父亲曾参观过一家纹面博物馆。这个博物馆里展出各个部族的纹面图像、照片,有的在面颊部划出横的、直的或斜行的线纹,条数走向各个部族都不同;有的在前额上划出一排或两三排小圆疙瘩。女子在面、背、肩、臂部刺了各种图案花纹,作为美的象征。

  男子划纹一般在四五岁时,女子一般在十岁左右就要纹面。纹面一般是由土医生、美容师、接生婆等人进行划纹。在纹前先用笔在面部打好样子,然后用锐利的刀片划破皮肤,割去表皮,搽上油。划深纹的洒点盐防感染,好让伤口愈合形成凹下去的纹道。两侧面部上的纹道是对称的。划纹的标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刀划留下浅疤,另一种是点刺花纹。

  苏丹人纹面,当地话叫“苏路赫”,在苏丹有着悠久历史。考古者发现纹面追溯要来自公元前750年至公元350年的马拉维时代。苏丹博物馆展出的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文物,其中还有两具画有半月形面纹的沙石雕像。

  古代苏丹部落很多,部落与部落之间互相掠夺,战争和械斗经常发生。为了在战斗中避免误伤自己人,各个部落都有自己独特的纹面标记,以区别于其他部落。因此,面纹都被看成是神圣的标记,是每个部落保存自己的宗谱、维护内部团结、体现部落荣誉、显示部落悠久的标记。不划纹面的人,往往被认为是不重视祖先的人,有伤风败俗之嫌,同部族的人都会蔑视他。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苏丹人纹面的风俗习惯也已经逐渐减少,就像妇女缠足的恶习一样被社会进步所淘汰。

  恶习不是传统,不值得尊重和继承!

  05钓鱼

  我不喜欢钓鱼,也不会钓鱼。仅有的一次钓鱼经历还出了洋相。那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我在家里当消遥派。正闲得无聊时,朋友约我去后海钓鱼。我一想,父亲从国外带回的鱼杆鱼钩可以派上用场了。第二天天还没有亮就去了后海。等我拿出渔具后,朋友笑了:“你的鱼钩那么大,足有两寸!你以为这里有10斤大鱼让你钓呀?”换上朋友的小鱼钩后,辛劳了一天后还是无功而返。

  回到家中,父亲听完我的述说后笑着说:“那鱼钩只能在苏丹钓上鱼!”原来苏丹人不吃活鱼,爱吃咸鱼(每年还要从我国进口咸鱼)。大使馆的同志在喀土穆近郊找到了钓鱼的好去处,那里有一个大水坝水流很急,鱼特别多,而且都很大。鱼很容易上钩,用大钩就能钓上大鱼。水坝四周环境很幽静,有绿绿的树荫,有常流不息的河水。他们在假日里就去那儿钓鱼又能避暑。那里成了休闲圣地,带上钓鱼工具、桌椅在那儿野餐。有时还邀请友好国家的外交官们一起活动,增进友谊。

  父亲在苏丹钓鱼

  (王民伟 供图)

  在那里钓鱼,个个都是高手,只用一根竹竿挂上线和钩,一会儿就能钓上不少鱼。有一次钓了一条18斤的大鱼,人差一点儿被鱼拉下水,在几个人帮忙下才很吃力地把鱼拉了上来。

  每次满载而归回到使馆,大家就一起动手,有的杀鱼,有的洗鱼,高高兴兴地也不觉得累。大使馆有一位特级厨师擅长做鱼,清蒸、煎炸、烟熏、红烧出来的各种南北风味菜肴,深受大家的喜爱。厨师很会调剂,将吃不完的鱼做成熏鱼送给回国休假的同志带给家人品尝。

  使馆宴请贵宾时,常常用鱼作为一道主菜招待。有一回,父亲宴请苏丹的一位部长在使馆吃饭。当他吃了一道鱼菜后赞不绝口,父亲告诉他这条鱼是刚刚钓上来的活鱼时,他非常惊讶。

  生活在苏丹,有热带气候之苦,也有难得的乐趣。


作者 | 王民伟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丹共和国大使馆 版权所有
地 址:喀土穆AL-MANSHIA区 多哈街 信 箱:P.O. BOX 1425,KHARTOUM, SUDAN<>
电 话:00249-1-83272730 传 真:00249-1-83271138
邮箱:chinaemb_sd@mfa.gov.cn